天意限定的美好體驗|風中之星,李代賢

2022.12.07 / 人物 精選文章

「回頭想想,永續家園的協力朋友彷彿在一艘船上乘風破浪,大家共享了喜怒哀樂,如今這些好與不好的感覺也都沉澱為心中的一小份寶藏。那就像是一陣風一樣的一場夢,大家一起合力演了一場舞臺劇,是比較轟烈的一場,大家把自己的戲碼演完,下臺一鞠躬,然後回頭就是感恩這些發生,這些因緣際會。」

——李代賢

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展期結束後,「四口之家」靜靜停駐在「永續家園」展區。這一棟在茂密森林、原生植栽環抱下的永續建築,在發想初始,就設定了必須具有療癒性品質,而且推翻了一般「建築物必須是鋼筋水泥」的想法,採用不破壞環境的材料建造而成。自給自足家園構築了永續生活的藍圖,這個家園的閒適風情,吸引了民眾流連忘返的美好氛圍。但也是歷經了重重波折,才成就的結果。

四口之家土磚牆在早晨映著暖陽光影婆娑,微風吹過是這麼自然而然! 攝影|蔡山

參與「永續家園」時間最長久的是策展人劉德輔,以及負責四口之家這棟自然家屋的承造者,風中之星手工房。原本與劉德輔是舊識的「風中之星手工房」,是臺灣建造自然建築經驗最豐富的達人。負責人李仲仁和李代賢夫婦,於2008年是以「尊重自然生活」的理念成立了手工房,最初從事空間規劃設計、訂製手工原木家具的工作,後來因為在中壢蓋自己居住的房子,才逐漸走入自然建築的研究工作,至今為國內蓋最多自然建築的團隊。

劉德輔心目中對永續家園的想像,有其急迫性,因為環境惡化、物種滅絕的速度實在太驚人了,純粹100%天然材料的自然建築,以手工打造動輒施工一兩年以上,且無法申請到合法建照,臺灣平均一年蓋一兩棟,而臺灣有700萬戶房子,實在緩不濟急。於是轉向歐盟正大力推廣,已經成熟、建立完整產業鍊的永續建築。這種建築除了部分使用鋼筋、混凝土做為地基或結構補強外,其餘90%以上為天然材料,具有可工廠預製、現場組裝、容易大量複製之後成本可降低,且可申請合法建照的優勢,這是一個翻轉全球佔7成總排碳量建築業的契機。因此一開始,劉德輔便邀請風中之星一起合作,李仲仁夫婦深知,就是因為大眾觀念尚未普及,這件事才顯得更應該做,二話不說地接下了這份工作。

牆壁運至現場與木結構組裝結合。攝影|蔡山

不預期的挑戰

但在開始之後,他們才發現,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超級挑戰。首先在向建設局提出不使用紅磚、水泥、鋼筋,而以木材、稻稈、黏土為建材的房子,這個難以想像的構想,就兩度被駁回,最後在前市長林佳龍及設計長吳漢中、羅文晟及數位花博高層的支持下,才得以順利推動,而最初不了解這個概念的前建設局黃玉琳局長,也在團隊一點一滴做出讓人驚艷的成果後,成為力挺四口之家的長官。

漸漸地佈展走向正軌,但所謂的正軌仍有別於傳統做法。一般來說,蓋房子是限地限期,一切到工地現場完成。這次有了另一種思考,四口之家局部是採取「預製式」的概念,先在工廠把牆體做好,再運到工地組裝。在牆體填充材料方面也是一個創新,運用了農業廢棄回收稻稈,還能發揮室內溫溼度穩定的效能,冬暖夏涼,非常舒適。原本的構想是整棟房屋都採用稻稈捆填充牆,後來由於預算不足,僅在父母房間採取這種預製牆體結構,其他都是空心層的木製牆體。

這樣的材料和工法,在德國及歐洲已經實行一段時間。臺灣踏出了第一步,已是一項新的突破。案件開跑,諸多挑戰也持續上演,許多執行面的問題浮現,讓大家苦撐著,若不是有長久靈性學習的熏修,恐怕難以撐過這段考驗。詢問李代賢,在這段過程中最難熬的事,她早已雲淡風輕。

「這整個計畫的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是素人,我們風中之星也不例外。我們只是比一般人早開始接觸建造自然家屋的工程。」李代賢這樣說。

以往接觸的業主是私人請託,建造的都是自己和業主想像中的屋子。這次參與的是公共領域展覽,它被列為建案,但事實上又不該只是個單純建案。從以往單純達成客戶需求的建案,轉變為中包商的角色,工作複雜度翻升了好幾倍。原本不是營造廠系統的風中之星,面對這樣的角色轉換,也歷經了一段適應的過程。

四口之家為純木構建造,主結構為臺灣柳杉原木,由亦穎實業木構工程團隊施作。 攝影|黃名毅

時間與金錢的挑戰

從未與公部們合作的風中之星,對於承攬營建工程完全沒有經驗。花博案除了要與多個公司分工協作外,價格、合約都得去尋訪簽訂才能落實工項,這對小公司的風中之星來說,簽約金及營運週轉金著實是一項兼具時間壓力的挑戰。開始得去煩惱籌措及為借貸耗費心力,後來才知道,與公部門的合作實在不容易,承攬者多為資本化的營造廠。但因為這次花博策展的突破,採用民間公民團體及素人組合,才知道參與花博夥伴多半有週轉的金錢壓力。雖說是個難處,但風中之星也透過這次經驗學習到,專案系統化的作業方式,會帶來較高效益的工程管理,與財務面向脫離不了關係。

異中求同與同中存異

以往對風中之星來說,素人的身分並未帶來太多不便,兩夫妻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,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。但在走入體制化的環境後,他們忽然發現事事都需要與許許多多的人協調適應,對公部門提出企畫書等等繁雜的人事工作,都不是習慣的作業模式。而這一段經驗,是一項很大的挑戰。因應花博永續家園案的需求,他們嘗試將風中之星公司化的經營,找到適合協力的角色一起運作,但每個人帶著不同文化、不同專業,在各自領域裡,只要是有理想必定有自己的堅持,所以短時間要磨合各個角色的溝通,還要大家步伐一致,這才體會到異中求同與同中存異的道理。原來人的「合作」是挑戰,但「信念」會讓大家一起並肩,這也是永續家園裡最大的概念。

將泥土塗料攪拌成適當的膏狀,易於塗抹。 攝影|黃名毅
塗抹第一層泥土塗料,牆體封板後共需塗抹三層。 攝影|黃名毅
塗抹第一層泥土塗料,牆體封板後共需塗抹三層。 攝影|黃名毅

沒有一片雪花會落錯地方

花博案結束後,他們反思自己,這是想過的生活樣式嗎?所以經歷一陣養息後,他們仍選擇回到最初,兩夫妻最簡單的工作生活。而這些過程,無論是痛苦或是美好,都會經過發酵和沉澱,成為一種學習。

在這段經歷中,我們深刻感受到上天就是要我們做這件事,這是該做的功課。就算是不愉快,也都淡化掉了,能夠學習,正是最美好的經驗。把自己所做的事情想像成上天分派的功課,如果不該輪到自己,也就不會落到自己頭上,就是這種態度,才能成就今日的自己。」李代賢說。

想像著,長期以來,持續從事著自然建築工作的人們,對這個世界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?

李代賢說:「改變自在人心,只要對這個世界懷有愛的信念,世界會慢慢改變。蓋房子這件事對我們來說,並不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,我們也不是在懷有使命感、想要改變世界的心態下蓋房子,而是把每一天的工作視為自己的功課,把該做的功課做完做好,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態度。

李代賢女兒李熹在自然建築的工地開心玩耍。攝影|劉德輔

「家與生活是一體的,生活永遠比工作重要,因為不就是為了過一個你認為更好的生活,而去工作嗎?」

——李代賢

自然建築的工地相對友善許多,只要是外出工作,李代賢便會把女兒李熹帶在身邊,大部分的工作都讓孩子一起參與,孩子們學習的來源不只是書本,環境教育更是重要的一環。看著李熹在還未建置完成的工地奔跑,李代賢絲毫沒有傳統母親的擔憂,而是提醒女兒自己要照顧自己。

※本文收錄於|台中花博 四口之家 專書—回家

People

人物介紹

風中之星手工房|李仲仁、李代賢

以素人型態自力造屋起家,利用在地的黏土、砂、石灰、石頭、漂流木、稻草蓋自然屋,十多年來致力於自然建材的研究,是臺灣最多自然建築經驗的組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Read More